基层消化内镜学习交流群于12月19日7点30分,阿俊仁院长邀请田野博士分享食道肿瘤性/非肿瘤性鉴别诊断,现将分享内容整理共享。 作者:田野肿瘤学博士、消化系博士师从南京医科大医院李学良教授。日本关东病院研修。 审校:于光阿俊仁 食道肿瘤性 非肿瘤性鉴别诊断 众所周知诊断食管早癌几大要素: (1)白光表现: A粘膜发红或者发白。 B树枝状血管消失或不清。 C粘膜表现粗糙,隆起。 D边界清晰。 (2)NBI下弱放大血管间粘膜褐色背景。 (3)NBI下强放大观察到异型血管。 (4)碘喷洒后黏膜不染。 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时,即可诊断为食管早癌(WHO或日)、高级别。当只符合其中1/2项时该如何进行进一步明确的诊断? 为此,我将在导师南京医院消化内科李学良教授、ESD指导老师医院李锐教授那所学、所听、所记的部分收获向大家汇报: 1、NBI下浅BA: 可能:上皮萎缩、SCC。 鉴别:深BA很容易诊断出SCC,而浅BA下SCC和非肿瘤性病变难以区别,通过放大内镜鉴别更加有效。如放大观察到typeB1及以上血管即可考虑为SCC。而浅BA,放大观察到上皮下的血管网(SECN)时,仅考虑上皮萎缩。 机制:正常黏膜上皮下血管网能够清晰透见,肿瘤性区域上皮下血管网透见消失,二者均是在大量注气,黏膜完全伸展时所判断。注意:空气量减少时全体血管透见不良。 特殊情况:褐色背景很浅,但能观察到异常的IPCL 鉴别诊断:肿瘤、炎症。 鉴别方法:是否观察到上皮下血管网,存在考虑炎症,无考虑肿瘤。 2、碘淡染 可能:炎症、肿瘤性。 鉴别:淡染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病变相当困难,这时以上所见内容就很有价值,如pinkcolorsign和metallicsilversign阳性,考虑肿瘤,阴性则诊断为非肿瘤。 机制:碘液消散主要途径是从上皮层渗出到腔面,不染区的部分由于上皮层破坏,最先散掉,这个区域会最先出现褪色,变成粉红色:周边非病变区域由于上皮完整,对碘液起到阻挡作用,所以消散更久。观察足够长的时间才会出现粉红色。 粉红征:pinkcoloursign不染去喷洒后出现了粉红色的褪色改变,则表面粉红色征阳性。提示早癌或上皮内瘤变。其发生时间长短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2-3分钟出现提示高级别,3分钟出现提示低级别。 银色征:粉红色征出现的同时切换到NBI模式,白光下粉红色区域变成银白色。 3、NBI下见褐色背景、放大观察到异常血管,但碘染后长时间内和周围黏膜一样。 可能:炎症、高分化。虽然通过普通观察和NBI观察,高度怀疑该病变为食道癌,但是经碘染后的黏膜反应和普通的食道癌并不相同。 鉴别方法:更长时间观察,或喷洒硫代硫酸钠。 机制:在高分化的食道癌虽然在表层部分含有糖原,但是与非肿瘤部分相比,糖原的含量以及含有糖原的细胞层在上皮全层中占有的比率均较低。因此,高分化鳞癌在碘喷洒刚结束后,虽然看起来像是被染色,但经过一段时间或者在喷洒硫代硫酸钠后才呈现出不染这一现象。 4、非loop状的IPCL 鉴别:口径不一致为TypeB2血管,口径一致的TypeB2i血管。 机制: (1)TypeB2血管:当癌细胞浸润至粘膜肌层或以深时,上皮内乳头结构已经被破坏,因此出现非环状的肿瘤性血管。这种非环状血管被分类为typeB2。 (2)TypeB2i血管:NBI下观察到非loop状血管,具有密集、口径接近二大特征。主要因为糜烂、肉芽增生区域没有出现乳头状结构,形成炎症增生性血管。inflammtation(发炎)缩略为TypeB2i血管. 意义: (1)当观察到typeB2血管的病变,即可诊断为上皮乳头结构被破坏的浸润癌,同时可以判断浸润深度为T1a-MM或T1b-SM1。 (2)出现TypeB2i血管的区域考虑为炎症、肉芽增生、无乳头状结构的区域。 (3)2种血管混合出现:肿瘤内部发生炎症、肉芽增生。 5、食道乳头状病变 可能:食道乳头状瘤、乳头状SCC。食道乳头状瘤多具有桑葚状或海葵状等形态,所以诊断较为容易。但也要注意与食道癌进行鉴别。 鉴别:乳头状SCC时,乳头中央可以看到不规则的血管,但是乳头状瘤在乳头的中央就无法观察到不规则的血管。 方法: (1)水中观察,乳头状瘤分支会漂浮起,呈海葵状形态。癌不会。 (2)通过进行碘染,食道乳头状瘤正常或淡染,癌不染。 (3)NBI下放大观察乳头中央是否有异常血管,食道乳头状瘤无。 病理:食道乳头状瘤以包含血管的细小间质组织作为内芯,缺乏异型的鳞状上皮层层包裹,呈乳头状增殖。 总结: 1、不管内镜设备如何发展、技术如何提高,最终确诊仍需活检! 2、每种病变的镜下表现都不是按照书本描述来生长的。需要结合病理复原立体图,验证和修改,提高自己镜下的平面观察能力,达到更接近病理结果的目的。 3、向致力于早癌研究的中日专家致敬!!! -----田野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呀名医送白癜风患者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