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又被称作「颈段食管入口斑」或「入口斑」,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gastricmucosaintheupperesophagus)多位于颈段食管。 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的Ajmal博士等报道了一例起源于颈段胃黏膜入口斑的罕见食管腺癌。 病例简介 患者男,57岁,因食管反流症状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距门齿18-22cm的上段食管周围发现1个约3cm大小的息肉样肿物(见图1)。上段食管括约肌距肿物顶端3.5-4cm。 图1.上段食管镜示一处起源于入口斑的颈段食管息肉样肿物。黑色箭头为息肉样肿物。白色箭头为异位胃黏膜和正常食管鳞状黏膜分界线。 颈段食管内肿物疑似伴有1处胃黏膜异位斑块,组织活检显示为局部腺体扩张的泌酸型胃黏膜,与入口斑一致。肿物活检显示为腺癌,且不排除深度侵袭的黏膜内癌可能。 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下示肿物累及固有肌层,分期为T2N0。PET扫描显示肿物高代谢,但并无结节或远端转移灶(见图2)。病人进行了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并行结肠异位重建。 图2.PET扫描示颈段食管肿物高代谢,但并无结节或远端转移灶。 病理证实为肿物为起源于胃黏膜异位(入口斑)的中至高分化颈段食管腺癌,累及黏膜下层,切缘阴性,24颗淋巴结无转移(见图3)。最终病理分期为T1bN0。 图3.被切除的食管和上端胃标本。黑色箭头为息肉样肿物。白色箭头为异位胃黏膜和正常食管鳞状黏膜分界线。 讨论分析 尽管病原学也常被提及,现在一般认为入口斑的发病机理为先天性。公开的内镜检查报道中入口斑的发病率从小于1%至14%不等。绝大多数入口斑并无症状表现,而是由其它胃肠疾病主诉在内镜检查过程中被偶然发现。 入口斑的症状表现主要为咽喉返流。由入口斑导致的发育异常和恶性病变虽罕见,但也有报道。而有报道的起源于入口斑的腺癌发病率低于1.5%。 综上所述,Ajmal等认为在任何上段食管内镜检查中都不应忽视对颈段食管入口斑这一疑难领域全面仔细的检查,更应通过活检等检查手段密切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白癜风专家与您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