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里开隧道,神奇的隧道内镜技术

时间:2020-8-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隧道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有海底隧道、长江隧道、穿山隧道等,这些隧道的建立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出行。

而在医学上,有一种神奇的“隧道内镜技术”可以用来治疗消化道的疾病。

今天,医院消化内科蒋小猛副主任医师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神奇的“隧道内镜技术”。

蒋小猛

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院消化内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任江苏省医学会消化病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及肠道微生态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非静脉曲张出血专委会青年委员、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理事。

从事消化疾病临床工作20年,擅长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治及各种消化内镜操作技术,比如ESD治疗胃肠道早癌,ERCP及EUS诊治各种胆道和胰腺疾病,ESVD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等。荣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一项,主持并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国内外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2部。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

前不久,一位患者因为进食时胸医院做胃镜检查,检查结果提示该患者食管中段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肿物(下图)。

患者胃镜检查显示食管中段肿物

这位患者很担心自己得了食管癌。

医院消化科蒋小猛副主任医师看了病人后,给病人安排了超声内镜检查,认为患者的这个食管肿物是长在食管管壁内部(粘膜下)的一个良性病变(下图)。

患者超声内镜检查食管肿物长在食管管壁之间

虽然是良性病变,但由于肿物比较大,不处理以后慢慢长大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功能。

于是蒋小猛副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了“隧道内镜技术”切除了肿物(下图)。

患者通过“隧道内镜技术”切除肿物

术后患者24小时就恢复了进食,3天就顺利出院了。术后病理提示食管肿瘤为食管平滑肌瘤。

神奇的“隧道内镜技术”

消化道的『隧道内镜技术』是比较新的一种技术。我们的消化道分为5层,在第二层『黏膜肌层』和第四层『固有肌层』之间有一个黏膜下层。黏膜下层非常疏松,它是以纤维组织为主的一个层次。

『隧道内镜技术』是先在病变上方约5厘米处食管黏膜上开一个小口(图A),内镜进入食管的黏膜下层,逐渐把『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切开,建立食管黏膜下『隧道』(图B)。

通过这个『隧道』找到肿物,然后逐渐完整切除肿物(图C)。

肿物经『隧道』口取出后,再用钛夹封闭隧道口(图D)。

『隧道内镜技术』的优点是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更重要的是,保持了消化道解剖的完整性,不影响后期的消化功能。

『隧道内镜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哪些疾病呢?

『隧道内镜技术』主要用于治疗:食管、胃、结直肠等的黏膜下肿瘤比如平滑肌瘤、间质瘤等、贲门黏膜失弛缓症症以及消化道的早期肿瘤等。

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不仅常规开展隧道内镜技术,其它内镜微创技术比如ERCP治疗胰胆管疾病、ESD切除消化道早癌、ESVD治疗食管胃底静脉出血、CASES治疗内痔伴出血、ERAT治疗阑尾炎等也常规开展,在省内外达到先进水平。

主编:董玲

作者:蒋小猛(消化内科)

编辑:范雨舟

南京医院

觉得好看点一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kje.com/jbzl/39946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