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不可怕,早诊早治除掉它! 文丨王建医院消化内科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离不开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每天,消化道都要负担繁重的“工作”,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而这样的“优秀工作者”却常常被恶性肿瘤“盯上”,比如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等,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据统计,人体的恶性肿瘤中,消化道发生的恶性肿瘤占半数以上。在太行山脉周边地区,尤其以食管癌常见。这一地域的食管癌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特点,就是说某些家庭里面会有许多人罹患食管癌。老百姓谈癌色变,对于食管癌,有一种无名的恐惧心理。 那么,食管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如何减少食管癌的发生?一旦患食管癌,能不能治愈呢?下面,我们就解开食管癌的神秘面纱,逐步揭晓答案! 先来了解下正常的食管结构和功能食管是连接口腔和胃的一个细长的管道,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它是由食管黏膜、黏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以及平滑肌组成,有比较强的弹性,可以自主舒缩完成食物的递送。食管可以分泌黏液,起润滑食物、帮助传送的作用。下面是正常食管的图片,让我们认识一下自己身体的这个重要器官吧。 胃镜下食管入口处的图片。可见食管平滑肌紧缩,形成近似于漏斗样的形态。 胃镜下正常食管中段的图片。可以看到食管黏膜成浅的肉红色,血管纹理清晰,黏膜光滑。 食管下段近贲门处图片。可以看到淡红色的食管上皮和橘红色的贲门上皮之间的界限(齿状线)。 正常食管造影图片。可以看到食管走行自然,管壁光滑,无黏膜中断。 发生食管癌后,会有什么异常?可以说,食管是消化器官的起始部和重要的通道,是食物消化的第一站。人们喜欢的各种食物,冷的热的、酸甜苦辣咸的、软的硬的,都经过食管才能送到胃里面,完成进一步的消化。其中一些粗糙的、未能充分咀嚼的、过热的、有刺激性的食物会对食管产生损伤。 多数情况下,“受伤”的食管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自我修复,但是在极少数情况下(与人的个体差异及生活环境有关),修复发生偏差,产生了细胞变形(就是临床将的异型增生)。如果这些变形的细胞没有被及时发现并处理掉的话,就会最终发展成为食管癌。 食管癌的发生都是从黏膜层开始的,就是接触食物的一侧(管腔侧)原发,如果肿瘤仅仅局限在黏膜层,就是临床上讲的早期食管癌。病变向黏膜下层、肌层扩展,就是中晚期(进展期)食管癌了。晚期食管癌还可以侵犯食管旁边的“邻居”—即纵膈脏器如气管、肺、大血管、胸腔等。晚期食管癌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如骨骼、脑、肝脏等。 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据统计,世界上大约半数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国内发病率较高的区域在太行山脉周边地区、福建以及甘肃省境内。食管癌就是老百姓讲的“噎病”,医学上使用“吞咽困难”来描述食管癌的症状。早期食管癌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很轻微,所以常常不被人们重视,多数情况下早期食管癌都是体检时胃镜检查发现的。 下面我们看看早期食管癌有哪些异常: 这是一个早期食管癌的胃镜检查图片。可以看到食管黏膜表面略显毛糙,局部轻度充血,有不规则的白色薄苔附着。食管壁基本上是平整的,管腔无狭窄。 同一病例复方碘染色使病灶充分暴露,视野中央偏下方地图样黄色区域就是食管早癌! 如果出现明显的进食不畅,甚至是喝水都困难的话,就已经是食管癌晚期啦!晚期食管癌还可能会出现贫血、呕血、消瘦等局部症状以及骨痛、偏瘫等远处转移症状。 下面我们就看看晚期食管癌是什么样子。 晚期食管癌消化道造影。见食管内肿物凹凸不平,食管腔明显变窄,管壁僵硬。 上面患者的胃镜图片。可以见到食管壁内环周增生、狭窄,管壁僵硬,表面覆盖污秽苔,食管管腔明显狭窄。胃镜无法通过狭窄段食管。 另一食管癌伴梗阻的病例。可以看到食管中段隆起,表面僵硬、溃烂,有自发出血,食管腔明显狭窄,胃镜无法通过。 哪些因素易导致食管癌?那么,哪些人容易患食管癌呢?也就是说是什么因素导致食管癌的发生呢? 食管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吸烟; 长期大量饮酒; 不好的饮食习惯,指吃过热的食物、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及吞咽过快等; 环境因素,指水源异常、空气污染及缺乏新鲜食品等; 年龄以及遗传因素,食管癌发病率会随人们年龄增加而增加,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比普通人明显增高; 其他因素,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口腔卫生差、贲门失弛缓症、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 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可以减少食管癌的发生机会。从预防食管癌发生的角度,要给大家提出生活习惯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戒烟限酒; 避免过热或粗糙的食物; 养成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 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改善饮水卫生。 然而,我们还不能通过上述预防措施来完全杜绝食管癌的发生。据统计,食管癌的发生率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于亲属中有食管癌患者的人群,他们的食管癌发病率要明显高于普通人。也就是说,年龄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晚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不足20%,早诊早治是关键既然我们不能完全避免食管癌在人群中的发生,那么及时发现早期食管癌就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早期食管癌和晚期食管癌的后果相差悬殊。从食管黏膜异型增生,到早期食管癌,再发展成为晚期食管癌,是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异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可以在胃镜检查下发现,并通过胃镜下切除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而晚期食管癌就需要手术或放化疗,治疗费用相当的高。而且即便积极治疗,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都很低,据统计,绝大多数的晚期食管癌从发现疾病到生命结束的时间不足5年! 晚期食管癌生活质量低,生存期短,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而仅累及黏膜层的早期食管癌通常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即可根治,取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势,患者5年生存率可95%。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在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早期治疗,是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节约国家医疗资源、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有效途径。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方法叫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ESD操作步骤 所谓剥离术就是经过内镜,使用特殊的细口径电刀,将食管黏膜表层的病变组织“剥”下来,达到治愈的目的。创面自行愈合,基本保留食管壁的完整性,从而不影响食管的功能。 病例也告诉我们,早期食管癌预后更好下面就展示一个我们自己的早期食管癌诊治病例。 早期食管癌内镜图片老年男性,因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见食管通畅,食管中段右侧壁黏膜充血。 电子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见局部呈茶褐色改变,黏膜毛细血管袢迂曲扩张。 接下来是治疗过程: 病灶边缘标记 切开黏膜层 病灶被完整切除 本病例手术后随访: 术后半年复查胃镜,见原病灶处瘢痕形成。 内镜下切除后1年复查。见局部瘢痕形成,食管光滑通畅,蠕动舒缩好。 至此,这例食管早癌已经完全治愈。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发现食管癌并进行内镜下切除,是完全可以根除这类病魔的。所以,对于食管癌我们没有必要“谈癌色变”,不要再“讳疾忌医”。早发现、早治疗是根除食管癌的关键所在! 如何早期发现食管癌呢?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发现早期食管癌呢?答案只有一个——胃镜检查! 中华医学会的专家建议,对于年龄大于40岁的人群,如果有烟酒嗜好者、或亲属中有食管癌者、或生活在食管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者,就应当接受胃镜普查。胃镜检查是找到早期食管癌的唯一可靠方法。 目前的胃镜检查设备及技术以及比较成熟了,对于有经验的内镜医师,检出早期食管癌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多数应当接受胃镜普查的人群并不认可这项检查,甚至已经有吞咽不畅症状的食管癌患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不同意做胃镜检查! 拒绝胃镜检查者,多数是出于对胃镜检查痛苦的恐惧。其实这完全是不必要的担心。因为无痛苦内镜检查可以使患者免除普通胃镜检查带来的恶心干呕及心理恐惧等不适。还有一部分患者是因为“害怕检查出疾病来”而拒绝就医或胃镜检查的,这是十分愚昧的思想!所以,临床上经常见到晚期食管癌的患者,就诊时甚至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只能依靠胃管饲养或者输液来维持即将逝去的生命。 不要让等待变成遗憾! 食管癌不可怕,早诊早治消灭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