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诊断及新生儿麻醉等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新生儿食管闭锁患儿术后治愈率有了显著提高。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于不伴严重心脏病的食管闭锁患儿治愈率可达95%以上。但小胎龄、低体质量、合并肺炎、严重畸形及术后高度分解代谢等仍是影响食管闭锁患儿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开展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患儿术后营养不良风险,减少肠道细菌异位,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患儿的快速康复。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年1月至年1月收治的78例Ⅲ型食管闭锁患儿。其中年1月至年1月收治的36例食管闭锁患儿为常规治疗组,男22例,女14例,胎龄(37.69±0.18)周,出生体质量(2.86±0.35)kg;年2月至年1月收治的42例食管闭锁患儿为早期肠内营养组,男26例,女16例,胎龄(37.73±0.19)周,出生体质量(2.84±0.45)kg。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为Ⅲ型,且行一期食管重建术;②术中均放置鼻胃管于十二指肠内,并固定于鼻翼防脱落;③不伴有其他需要同时行手术治疗的严重畸形。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所有的食管闭锁患儿围术期均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给予小儿复方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及抗生素处理,术后早期继续肠外营养(PN)。匹配专业的营养师和临床医生依据“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营养指南”,制定合理的PN方案,以满足围术期患儿的营养需求。 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经鼻胃管试喂养温糖水2~3ml,观察1~2h无呕吐等不适后,将微量泵连接鼻胃管,经鼻胃管持续泵入温糖水3~5ml/h。术后第2天开始经微量泵持续泵入低渗透压深度水解配方奶+益生菌0.5~1ml/h,从少量、低浓度开始以恒定速度输入肠管内,添加速度为5~10ml/d,并逐渐改为重力滴注法喂养,同时逐渐减少PN量,直至过渡为经口全喂养。 常规治疗组:术后第5天开始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同肠内营养组),同时逐渐减少PN量,直至过渡为经口全喂养。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前1d及术后10d营养状况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住院天数、总花费、入/出院体质量变化、病死率及吻合口瘘等方面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手术前后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儿术前1d的营养状况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术后10d早期肠内营养组营养状况较术前1d明显改善,并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术后一般情况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患儿在住院天数、总花费、入/出院体质量变化指标分别为(15.79±1.99)d、(3.49±0.38)万元、(0.96±0.31)kg,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9.78±2.84)d、(3.89±0.23)万元、(0.47±0.12)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死率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死亡4例(2例死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2例死于术后吻合口瘘合并败血症),病死率为11.1%;早期肠内营养组治愈39例,死亡3例(2例死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1例死于吻合口瘘合并败血症),病死率为7.1%。见表3。 3讨论先天性食管闭锁是新生儿期直接威胁生命亟需急诊手术的严重先天性畸形之一。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诊断、麻醉及术后护理水平的改善,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食管闭锁患儿出生后无法正常进食,再加上手术、麻醉打击及术后机体高分解代谢等因素,新生儿食管闭锁围术期仍处于高度营养风险状态。而通过开展早期肠内营养,降低食管闭锁患儿术后营养风险,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传统上,临床医生因担心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早期进食可能会发生吻合口瘘及消化系统相关并发症,常规采取长期禁食。而长时间禁食可造成肠黏膜萎缩、蠕动减低,肠道内细菌异位,胃肠道激素和IgA分泌缺乏等,可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不利于患儿术后的早期恢复。相对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更符合消化、吸收生理,可刺激胃肠道消化液和激素的分泌,维持或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减少细菌异位,促进肠蠕动和胆汁的排泄,提高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本研究食管闭锁患儿于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输注泵以少量、低浓度、恒速度向肠管内输入营养液,可延长肠道的消化吸收时间,同时因早期输注的奶量较少,与胃管的充分引流,不会因反流物刺激而发生吻合口瘘。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对食管闭锁患儿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并未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虽然早期泵输注的营养液很少,但足以改善肠黏膜功能,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恢复胃肠道功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本研究对两组患儿术前及术后10d的营养指标进行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10d营养状况较术前1d明显改善,并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早期肠内营养与病死率和吻合口瘘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病死率和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多数国内、外专家认为新生儿食管闭锁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低体质量、术前呼吸机支持、合并严重肺炎及其他畸形等。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两组患儿术后死亡原因为重症肺炎、心肺循环衰竭等。而吻合口瘘的发生主要与食管近远端吻合张力过大、广泛分离致血液循环较差、吻合技术及严重的感染败血症等因素有关,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患儿吻合口的愈合,但不是其发生瘘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之,对食管闭锁术后患儿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患儿的快速康复,能够尽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维持机体能量需求,同时减少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总费用,而并不增加吻合口瘘发生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全文摘自《中国实用医刊》年2月第43卷第3期 贝因美研究院北京哪里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kje.com/jbzl/173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