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按下“暂停键”到按下“启动键”,九省通衢的武汉整整封城76天。这些日子,医院肿瘤专家邓涤牵肠挂肚的日子。因医院,还有许多重症肿瘤患者在想着他,盼着他,有的生命垂危,有的在绝望中挣扎...... 邓涤是该院特聘肿瘤专家,去年又被该院聘为肿瘤内科技术主任。每周三,他总要从武汉驱车到两百医院坐诊。晨兴别黄鹤,戴月鄂东归,连续3年,风雨无阻,如约而至。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不得不停下往返于两地的脚步,“宅”医院同行守望相助,共渡时艰。 漫长的厮守,邓教授期盼的这一天终于来了。4月8日,武汉离汉离鄂通道打开。头天下午,他办好出院通行证,将车加满油,第二天早上六点就加入了黄黄高速车流中,向久别的武穴驶去。 其实,在“封城“的日子里,邓涤人在武汉心却在武穴,一条看不见的网线时刻将医患紧紧联系在一起。疫情期间,一部分肿瘤病人不能外出去汉就诊治疗,还有部分重症患者由于院方全力投入抗疫,又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肿瘤科住院病人多达40多人,紧张、恐惧、绝望气氛弥漫。听到这种情况,邓涤心急如焚,萌生办理出城通行证的念头。但看到办证环节繁多,手续复杂,名额有限,又放弃了。急中生智,他决定开展网上救助通道。由于网上会诊不是商业行为,手续简单,而且免费服务。他利用家庭电脑,下载了远程控制软件系统,医院放疗室开展面对面会诊。通过远程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制订化疗治疗方案。差之亳厘,谬之千里。对放疗患者更是慎之又慎。在画靶区、完成放疗计划之后,他还根据ICRU报告83号进行反复评估,最后才让放射物理人员付诸实施。一项万无一失的放疗计划出炉,邓涤在线上不知与院方交流商讨多少回合,不知付出多少心血。 一重度骨髓抑制医院住院化疗,后因疫情去不了武汉,疗程中断,住在肿瘤科,生命垂危。邓教授得知后,重新为他制行调整治疗方案,调整药物剂量,调整烦躁恐惧心态,在邓教授的网上指导下,这个患者很快脱离险情。在”封城”两个多月中,邓涤以网传技,以网释疑,以网传爱,让一个个绝境中的患者看到了希望,获得了新生。 八点半,车入武穴。来不及过早,顾不上去看望疫情分离在武穴的老母,带着管床医医院肿瘤科病房。由于恶性肿瘤物理性质不可逆转,邓教授查房更注重的是心理治疗。他说,肿瘤患者是幽谷独行者,心灵治疗是一盏照亮他们前进的明灯。在一位胶质瘤年轻患者床前,他整整驻足了一刻钟。患者只27岁,又是独子,其父焦虑不安,围着邓教授团团转,问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被患者称为“邓妈妈”的邓教授不厌其烦,和风细语,耐心回答解释,并不时拍拍患者肩,拉拉患者的手,用正面积极的言语进行鼓励,帮他树立信心。一会儿,父子沉闷的脸绽出了微笑。 查房中,邓教授经常对自边人说,我们既要给病人以治病方子,还要给以信心、力量和温暖。有个小细胞肺癌患者,去年在鄂州治疗,由于疫情耽误了化疗,病情恶化,发热、胸闷、频繁咳嗽吐痰。身边护工闻咳色变,不敢沾身。邓教授丝毫没有疏远的意思,相反走近床头,劝他别急,有话慢慢说,并几次给他递去纸巾,等他咳嗽平息,才与他谈治病的事。当场作出治疗方案,帮他及时完成化疗,补充放疗,表示尽最大努力帮他控制病情。 有的医生说,跟师查次房,胜读一本书。邓教授查房的过程,也是传道授业的过程,他把病房当课堂,为年轻医生提供难得专业学习机会,医院留下不走的专家教授。对于所查的每个病号,他都从发病、诊断、抗肿瘤治疗以及治疗后遣症处理,他都一一梳理得清清楚楚,直问得大家点头为止。 查完房,已是下午一点了,邓教授这时才感到肚子有意见了。在放疗中心门外草草吃份快餐,然后接受半小时采访,又进入了放疗室。听说武汉解封,他今天要来武穴,一些放疗患者纷纷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