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利曙光就在眼前 3月4日,看着又一名患者医院集中收治隔离区走出,治愈出院,内江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医院副院长张永脸上露出了笑容,“还有3人正在住院治疗,胜利曙光就在眼前!” 自疫情发生后,内江市第一时间成立了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他医院,多数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代表着内江呼吸内科、医院感染、放射医学、临床检验、感染性疾病诊断、重症医学、急诊急救、中医、心理干预等领域的最强医疗力量。 尽锐出战,全力救治。一个多月来,这群“白衣战士”始终坚守在战“疫”最前线,围绕“病人零死亡,疑似零漏诊,医护零感染”的目标,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书写了医者的担当与大爱—— 医院隔离病区会诊(左一李显勇,左二李先华,左三张永)(受访者供图) 与时间赛跑 工作一路小跑、电话凌晨响起是常态 专家组里,张永和李先华都有着20多年呼吸内科临床工作经历,都曾参与抗击“非典”、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近年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疫情发生后,张永被任命为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李先华为常务副组长、呼吸内科专业组组长。 专家组不但要指导全市确诊病例医疗救治工作,还肩医院进行疑似病例排查、规范发热患者收治流程和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建设,并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诊疗方案及时对医护人员开展专业培训。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既是指挥者,也是冲锋陷阵的士兵。”张永说,对新型冠状病毒这种全新病毒,专家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陌生,一方面要及时研判国家卫健委最新诊疗方案,一方面也要摸着石头过河。 指导诊疗(中为李先华)(受访者供图) 压力可想而知。自1月17日以来,张永和李先华就没有休息日,甚至没有一个安稳觉,专家会诊、诊疗指导、医务人员培训、各级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以及深夜响起的电话,填满他们的日常。 张永说,最初,防护物资紧缺。医院,医生在没有防护服的情况下,面对高度疑似患者,就地收治、检查,导致多名医护人员被隔离留观,“若不及时规范发热患者收治流程和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建设,一个确诊医院瘫痪。” 这是一场需要争分夺秒的硬核战“疫”。 专家组连夜制订规范收治流程和院感方案,第一时间组织医务人员培训,自上而下在全市医疗系统铺开。 李先华带着感染性疾病组组长、医院感染科主任李显勇,院感组组长、医院院感科科长李晓红等人,在短短两三天时间跑遍全市设置发热门诊的21家医院的23个发热门诊点,实地指导并督促整改。 因为赶时间,李显勇走路、上下楼总是习惯小跑,平均一天行走不少于1.5万步。有一次,为了降低他人感染风险,李显勇独自穿着隔离服通宵接诊病人,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为了把好院感关口,李晓红带着院感组专家几乎每医院,督导落实感染防控工作,最多时,半天跑了7家医院。院感专家、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邹安娜甚至特地去贴身陪护确诊病人,以验证院感方案是否科学到位。 让李晓红自豪的是,“目前,全市尚未发生一例医护人员院感。” 李力在隔离病房查看患者(受访者供图) 与病毒较量 专家“多对一”施治从死神手里抢人 1月24日,大年三十,资中确诊全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魏女士。 当时,魏女士状况很不好,咳嗽,腹泻,全身无力,连站起来都很困难,下午就医院ICU负压隔离病房,吃饭、大小便均需护士协助。次日,魏某病情再次加重,CT显示其多肺叶病变,情况不妙。 “必须调整医疗方案,绝不能让病人发展成危重症,甚至死亡!”大年初一,李先华和市级专家组重症医学组组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肖先华,重症医学专家、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力,呼吸内科专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罗进,4名专家齐聚资中,指导当地对魏女士采用“多对一”精心治疗模式。 4名专家中,李力最年轻,他主动提出进ICU隔离病房查看患者临床表现。 经过专家会诊,大家判断魏女士除了新冠肺炎,还伴有细菌感染,建议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抗菌治疗。当晚,患者退热。 此后几天,李力和罗进“留守”资中,以便跟进救治。李力的父亲身患食道癌,因为要救治确诊患者,李力没法回家探望,也不敢告诉父亲真相。 在市县两级医护人员努力下,短短两三天时间,魏女士情况明显好转,于1月28日转入普通隔离病房治疗。 2月2日起,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我市对确诊患者实施定点集中收治,包括魏女士在内的全市所有确诊患者集中收治医院。 在这里,专家组进一步完善了救治方案,建立每日一会诊、每周大讨论的工作机制,做到“一人一册一方案”,保证病人治疗效果。 目前,全市22例确诊病例中,仅魏女士是重症患者,其余均为轻型或普通型。 中医专家刘晋利在隔离病房为患者把脉(受访者供图) 中医对症+心理干预 一人一方助力患者康复 从1月26日到现在,中医组组长、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刘晋利一心扑在问诊、会诊工作中,已一个多月没见到孩子。 她带领中医组专家,每日深入隔离病房,为患者把脉、问诊。防护服有限,刘晋利和专家们加了患者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