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诊断与免疫检测 在本期中山肿瘤大讲堂中,医院病理科主任侯英勇教授带来了食管癌的诊断与免疫检测主题分享。 课程观看入口 本期讲者简介 侯英勇教授 医院病理科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病理基地主任、病理专科基地主任 建立12项指标的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分期分级方法并推广 首次提出胃癌HER2免疫组化双蜡块以及全蜡块检测的临床意义并推广 发明高产组织芯片和高产细胞芯片制作方法,成功转化 建立符合规范的分子病理实验室,成为卫计委病理质控中心首批分子病理示范实验室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首批骨干医师培训基地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家委员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课程内容介绍 食管癌是最具侵袭性的癌症之一,是全球第六大癌症死亡原因。中国为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且中国绝大多数的食管癌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目前,ESCC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方法有限,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 侯英勇教授重点从四个角度介绍了食管癌的诊断与免疫检测——食管癌的特征、食管早癌、进展期食管癌转化治疗后形态学特点、食管癌免疫评分。 侯教授通过几例病例展示了早期食管癌的ESD治疗,医院内镜下食管粘膜病变切除的完成量变化和具体病情统计,并分享了食管癌治疗现有的常用手段和思路: 单纯手术治疗 手术+术后辅助治疗 术前化疗+手术 术前放疗+手术 术前放化疗+手术 根治性放化疗 侯教授通过展示患者诊疗记录和病理评估,引出了当下肿瘤领域较为火热的食管癌免疫疗法并展示了目前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 Pembrolizumab三线治疗CPS≥10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可获得持续疗效; Pembrolizumab二线治疗CPS≥10的晚期/转移性食管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显著延长OS; Pembrolizumab二线治疗亚洲食管癌OS翻倍; 随后侯教授介绍了肿瘤比例评分(TPS)与综合阳性分数(CPS)并比较了两者的异同,TPS与CPS具有不同的含义,使用范围和对应的截断值也有所不同。侯教授对“为什么PD-L1要用CPS判读?”等问题进行了解答,提出PD-L1检测CPS的算法的临床应用与肿瘤类型有关,CPS评分只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不含其他免疫细胞,并给出了CPS计算方法示例。最后通过QA对CPS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综合答疑。 根据侯英勇教授的分享,在场专家提出了独到见解,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往期回顾: 版 权 声 明 本文为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原创,版权归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kje.com/jbbj/3994637.html |